劃分段落的一般步驟有:一讀,就是通讀課文;二想,就是想一想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;三歸,就是把一些內容相同或關系密切的自然段并在一起,成為一個段落;四查,就是再把各段段意連起來,看是否構成一個連貫的整體。
一、時間順序法
有的課文按時間轉移的先后順序安排。顯而易見,表示時間性的詞可以用來作為分段的依據。如《十萬里長街送總理》就可按“靈車到來前→靈車通過時→靈車開過后”的時間順序分為三段。再如《我的戰友邱少云》也可按“天還未亮→中午的時候→黃昏的時候”的時間順序分段。
二、地點或空間順序法
參觀、訪問和游覽所記敘的事物、空間位置不同或者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不同,可以按空間位置的先后順序分段。如《記金華的雙龍洞》可按“途中→洞口→外洞→內洞(出洞)”等游覽地點的先后轉移來分段。如《回韶山》可按毛主席回韶山在舊居參觀的路線,“上尾場→父母臥室→自己的住房→大弟的房間→曬谷坪”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。還有的課文既可以按地點的先后變化,也可以按事件發展的順序分。
三、事件順序法
完整地記敘一件事或者以客觀事物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課文,可以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。如《草船借箭》可以按為什么借箭(發生的原因),怎樣借箭(發展經過),借箭結果(事件結果)來劃分段落。此外,《跳水》《飛奪滬定橋》也可按事件發生、發展和結果來劃分段落。
四、事情分類法
有的課文通過寫幾件事來表達主題,分段時可考慮按不同事情來分段。如《將相和》可以按“完璧歸趙”“澠池會”“負荊請罪”三件事來分段。
五、總分法
有的課文是以作者的思路為線索去組織材料的,往往采取“總起——分述——總結”的形式來表述,那么分段時就應按“總——分——總”的思路分段。如《桂林山水》先總起說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,再分別寫了桂林的水(靜、清、綠)和桂林的山(奇、秀、險),最后總的概括再寫桂林的山水美。
六、按人物的活動分段
如《再見了,親人》可以按老大娘、小金花、大嫂老中青三代人為依據分段。總之,分段有規律可循,但也不能千篇一律。